來源:詩詞天地
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
——寒露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九月節,露氣寒冷,將凝結也。不同于白露的暑消微涼,也不似霜降般寒氣更甚,寒露過后,晝漸短,夜漸長,凝露成霜,寒意愈盛。南方秋意漸濃,氣爽風清,少雨干燥;北方深秋已至,露重夜涼,冬寒初露。
秋已濃,秋風不動聲色地穿過時光的縫隙,凝結成寒露,寄去最深的思念,帶來最美的祝愿!
“寒露”是深秋的節令,在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“寒”字。如果說“白露”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,“寒露”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。關于寒露,史書中記載:“斗指寒甲為寒露,斯時露寒而冷,將欲凝結,故名寒露。”此時的氣溫較白露時更低,露水也更多,原先地面上晶瑩的露水將凝未凝,皎白成霜,帶有點點寒意,故名。
一年好景君須記,正是橙黃橘綠時。伴隨“寒露”而至的濃濃秋意,北方層林盡染, 南方蟬噤荷殘,正是最為五彩斑斕的深秋時節。
元稹的“化蛤悲群鳥,收田畏早霜”說的就是寒露三候中的“雀入水為蛤”。
鴻雁大概是24節氣中出現最多的物候了,中國古人對大雁寄托了許多情思,無論是李白的“雁引愁心去,山銜好月來”,還是杜甫的“雁盡書難寄,愁多夢不成”,都最足以說明古人對大雁的重視。寒露時節,恰恰是最后一批大雁大舉南遷,大雁南來為賓,古人細心留意,隨時準備盡賓客之禮。
深秋天寒,雀鳥都不見了,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,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,所以便以為蛤蜊是雀鳥變成的。雀鳥變成蛤蜊當然是無稽之談,但是其中卻隱含了古人對天地的認識,他們認為此時節天地陰氣重了,飛物自然應該變為潛物,如果雀鳥依然十分活躍,則說明季節錯亂,將會有災禍降臨。
天地萬物皆是負陰而抱陽,草木皆在陽氣漸盛的時候發芽抽枝、結蕾開花,獨獨只有菊花,在陰氣漸重的時候開放,此時節陰盛陽衰,如果菊花不開花,說明陰氣還不夠,就連土地也不能耕種。寒露時節到來的時候,天氣干燥,而在我國的南方確是另一番景象,秋雨綿綿陰冷潮濕。因此在我國寒露時節,各地度過寒露的節氣的習俗也是不盡相同的。
寒露與重陽節接近,此時菊花盛開,為除秋燥,某些地區有飲“菊花酒”的習俗,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,漸漸移至重陽節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、酒曲釀制而成,古稱“長壽酒”,其味清涼甜美,有養肝、明目、健腦、延緩衰老等功效。
眾所周知,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。由于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后,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,慢慢的,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。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,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白云紅葉,偶見早霜,南方也秋意漸濃,蟬噤荷殘。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,景山公園、八大處、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,重九登高節,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。
寒露時節是釣魚的好時節,因為,進入“白露”以后,天氣已逐漸涼爽,水溫也下降到魚類喜愛的溫度。此時,飽受了盛夏苦日的魚兒又開始活躍起來, 四處游弋覓食。尤其在“寒露”,“霜降”節氣的晚秋,魚兒為填肚越冬要貯存食料就顯得更加饞嘴貪吃,易上鉤、易釣獲。釣者須把握住這一大好時機呀!
由于天氣漸冷,樹木花草凋零在即,故人們謂此為“辭青”。九九登高,還要吃花糕,因“高”與“糕”諧音,故應節糕點謂之“重陽花糕”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人間如此多嬌,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。趁秋意正濃,寒冬未至,攜一二好友,賞美景,吃花糕,也別有一番風味。
人生不過是一半風雨,一半晴天,四季輪回才是人生的常態。每一顆露珠,都帶著我們的牽掛;每一聲蟲鳴,都帶著我們的思念;每一縷秋風,都帶著我們的祝愿。最美的秋在眼前,最美的風景在身邊,用心珍惜方能長久。
秋是涼的,一粥一飯是暖的,筆是涼的,一字一句是暖的。愿你活得漂亮,愛得純良;愿你不爭不搶,卻有歲月打賞;愿你等的人會來;愿你珍惜的人永在;愿你愛的人永不離開。原文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K_S9gVnyCHz4OHYcOcLsBA